发布:admin2025-10-24 21:59:38 8063条浏览分类:新游前瞻
全网模仿马頔 但没人再听《南山南》 民谣时代已逝!互联网的记忆总是不经意间浮现。几年前《我是唱作人2》中的一个综艺片段,如今已成为各大社交媒体上的热梗来源。在视频中,歌手马頔一脸笃定地对着镜头说:“《南山南》那种歌,说实话分分钟写出来,不用一星期,三天。为什么我不写了?爷们儿要脸,咱是一北京孩子,得对得起自己。”
随着这段视频爆火,“要脸的爷们儿”也在个人账号上回应称,在录制当天他事先喝了一些酒,入镜时“上劲儿”了,才有了这个名场面。虽然这一言论可以被看作是酒后之言,但很多人不禁感叹,《南山南》的时代似乎真的过去了。即使马頔现在花费更多时间创作,也未必能赢得挑剔听众的青睐。相较于短视频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程度,民谣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
民谣上一次引起广泛关注是在2020年,当时《乐队的夏天》还是综艺界的热门节目。参赛阵容中,唱民谣的野孩子显得格外安静。他们在晋级赛段拒绝改编流行的“网络神曲”,选择退赛,并表示真正的民谣不是流行而是流传。尽管这番话引发了一阵热议,但民谣随后又归于沉寂。
按照较为粗糙的划分方式,野孩子属于第二代民谣,即新城市民谣。与周云蓬、小河等人一样活跃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的他们,热衷表达的是疾驰时代下个人的困境。这群人唱服务员、仓管员的生活遭遇,也唱对社会新闻的见解。彼时,他们更多活跃在夜间,河酒吧、舞会、弹唱是他们聚会的关键词。他们的音乐根植于现实,充满生命力。
将时间指针再往前拨动,第一代民谣人的影响力无需赘述。老狼、小柯等人的校园民谣早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他们的歌里有对青春的迷恋,有肆意释放的荷尔蒙,歌唱自由、理想、生命和爱恋,收获了众多拥趸。
当人们接触的媒介不再是电视、mp3时,民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靠综艺片段出圈的“北京孩子”正是崛起在此时。有趣的是,这代民谣人的代表作大多靠翻唱走红。2013年,《快乐男声》翻唱《董小姐》,原唱歌手走入大众视野;马頔的《南山南》在综艺上被传唱,街头巷尾都是这首歌的旋律。再后来,扬声器里的旋律变成了赵雷的《成都》。
马頔、赵雷、陈粒、莫西子诗、好妹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唱民谣,民谣的流行变得自然而然。他们在音乐节上的角色也从热场嘉宾变成了压轴歌手。然而,这些金曲难逃被听众抛弃的命运,渐渐在歌单中消失。
实际上,最先抛弃民谣的是唱民谣的人。《董小姐》的创作者称这首曲子“最恶俗”;陈粒在音乐平台上给自己贴上“anti-folk”的标签;赵雷参加商演时要求不唱《成都》;马頔更是用自扇大嘴巴子证明,他不想再靠《南山南》吃饭了。
曾经因为标签被众人知晓的他们,希望在下一个阶段撕下标签,获得某种创作上的自由。然而,标签易贴不易撕,他们与作品已然形成捆绑关系,想要挣脱并非易事。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大概真是厌倦了。如果给民谣一个“词云”,上面会出现大量雷同的意象,当最初真诚的表达演变为程式化的符号,乐趣自然不复存在。
随着年岁增长,音乐人也会意识到自我的局限性。马頔在视频中的表达虽不算精准,但那一定是他内心的映射。他对音乐有更高的要求,却发现民谣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想写出超越之作,需要无数个“分分钟”的努力和突然而至的灵感,但他能紧握住的只剩下盛时的荣光。
另一方面,观众也在变化。曾经那些听民谣的人,只是偶尔在KTV点歌时才会想起这些音乐。放下麦克风后,他们一遍遍听的是《跳楼机》之类的短视频神曲。新的音乐内容不断涌现,没人真的在意民谣该往何处行去。在音乐市场上,民谣或许可以效仿摇滚。后者的技术和填词在最近几年愈加精进,加之综艺曝光,参与的乐队也将多元风格展现而出。年轻人的音乐选择更丰富,不会像听民谣那样,刚听到开头就已猜出结尾。
其实,不只是民谣,一些类似的文艺形式也正处于与时代缓慢脱轨的过程中。身处其中的创作者不妨停下来沉思一番。踏踏实实坐下来,少喝点大酒,记录那些真正的生活体悟吧。总有人愿意倾听与感受,这才是好作品流传下去的真理。
责任编辑:卢其龙 CL0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