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增活力 转型升级快发展
常州凯达轧辊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亚南
我们常州凯达轧辊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是武进轧辊厂,1979年开始专业生产轧辊,1999年改制成立凯达轧辊公司。公司历经12年的艰辛和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合资制造轧辊为主,国际贸易和金融投资发展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2010年集团销售收入超3亿元,位居全国民营轧辊企业首位,全国轧辊行业前三强。
回顾凯达12年的奋斗历程,从最初一家默默无闻的镇办企业,发展到现在的全国行业三强,主要得益于公司在创办之初就始终坚持走科技兴企之路,做到持续不断加大创新投入,与时俱进推进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我认为集团的未来和希望仍然寄托于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成功突破。
依靠科技求升级,造就行业“小巨人”
1999年企业转制之际,国内同行企业300多家,同质化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如何尽快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确立凯达的竞争优势,成为摆在凯达高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考虑必须首先从技术上与同行拉开差距,依靠科技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带动企业顺利突围、健康发展。
2000年,我们举全厂之力组织技术人员全力攻关,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产权的高硬度半钢轧辊,不仅一举打开了国内市场,还成为马钢公司等国内十几家大型钢铁冶金企业的主要供应商。随后的几年里,我们咬定产品的升级换代不放松,相继投入技改资金3000多万元,新购大型先进专用设备80多台套,确保熔炼、热处理、检测以及切削设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同时,我们公司投入巨资,从瑞士ARL、日本奥林巴斯、德国贺利氏等着名公司引进直读光谱、金相分析和炉前测温系统等世界一流的检测设备,努力保持检测水平与国外同步。
为了尽快拉开与国内同行的距离,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国外着名企业。2004年,我们与英国轧辊公司合作建立实验室,聘请数名国外轧辊制造方面专家,共同研发轧辊新材料、新工艺。先后成功研发了NCC初轧辊、NSS精轧辊、热作模具钢轧辊、GT半钢轧辊、高铬冷轧辊和K金属辊环等十余种产品,并取得8项实用新型专利,其中GT半钢轧辊新产品一经问世,国内外供不应求,当年出口创汇380多万美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5%以上。2006年,我们与英国轧辊公司投资3亿元成立合资公司,又相继研发出10余只新品,并迅速形成了规模生产,成功打入武钢集团等20余家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一路飚升,一举坐上全国民企同行头把交椅,并保持至今。
今年2月底,我们又与常州大学材料学院进行产学研合作,重点改善集团轧辊的热处理工艺,开发新材料、新工艺,同时助推集团加快产业转型、新品研发、产品升级和人才培养。
借力转型求突破,实现发展“可持续”
人们常说这么一句话:“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有待创造”。要想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转型升级成为凯达发展的永恒主题。
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有一家企业转型成功、并保持良好经济效益,周边很快就会出现一批同类的企业来分一杯羹。出现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以前的转型升级拉开的差距,别人如今已能弥补并跟上。若想继续保持优势和利润,只能继续推进转型升级,想办法再与别人拉开距离。从企业内部的生存现状来看,原材料价格的一路攀升和员工待遇的逐年提高,正不断挤压着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生产领域挺进。
正是基于以上这些认识,我们集团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早在2009年,我们与四川大学开展合作,投入近千万试制经费,成功将风电主轴生产技术从传统的锻造成形改为铸造成形,在机械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降低20%左右的生产成本,并大幅度降低能耗。这个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以铸代锻技术生产风电主轴”的新项目,国外也只有一家企业试生产。目前,我们已成功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今年下半年挂机试用,计划将于明年批量生产,有望成为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本着“先吃饱,再吃好”的原则,下一步,我们将一方面向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的高层建筑、铁道路轨、地下坑道、电力塔架、桥梁、船舶、港口等专用的大型型钢轧辊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不断开发赢利性好的产品,逐步淘汰利润率低的产品,努力打造中国型钢轧辊生产基地和出口轧辊生产基地。
在致力于做优做精轧辊、重型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同时,我们集团还积极探寻多元化发展道路,先后涉足国贸、银行、小贷和担保领域,开展资本运作,在壮大企业资本实力的同时,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产业发展。
科学管理强绩效,以人为本“促和谐”
实践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更深刻理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原则。近年来,公司在不断建立完善企业产权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规范企业基础管理的同时,坚持以客户订单为中心,组建扁平化企业管理机构,积极推行扁平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以确保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效运行。大力实施信息化管理,促进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的交流共享,提高生产服务过程的柔性和及时性,努力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致力于建立健全公平、公正、公开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积极为员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实施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保持职工年收入10%的增幅。目前,公司各部门主管都是企业自行培养的本土人才,员工本土化率达到80%以上。从今年开始,我们每年从东安中学择优挑选40-50名应届初中毕业生,选派到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系统的定单式技能培养,学成后回集团工作。这一系列举措,既确保了企业人才队伍的长期稳定,更妥善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我们还十分重视企业的党、团、工、妇等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总支、工会等基层组织的阵地作用,通过组织员工体检、旅游、开展职业技能比赛、举办职工篮球赛等活动,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对特殊困难职工,我们每年给予1000-3000元的补助;对外地员工,我们不仅发放住房及午餐补贴,春节期间还根据路途远近,发放一定的交通补贴。我们以心换心,稳定了员工队伍。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成功,离不开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回馈社会,是我们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2006年,我们集团向区慈善总会捐款100万元,为原东安镇天然气管道工程捐款100万元;2007年,先后向区光彩事业促进会捐款100万元;在全区“千企联百村、共建新农村”活动中,我们集团与武宜、安西两村结对,捐资100多万元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为改善武宜、安西两村的环境面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赞誉。
面对新的挑战、新的机遇,我们将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建设“智慧武进、低碳武进、幸福武进”的奋斗目标,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力拼搏、勇争一流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构筑行业发展新优势,为武进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